打完新冠疫苗肩膀痛,怎麼辦?
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持續,疫苗也逐漸開打,大家挽起袖子注射疫苗,是保護自己、也讓台灣達到群體免疫、擺脫疫情糾纏的最快方法。
然而,疫苗副作用讓許多人卻步,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打完疫苗後會肩膀疼痛。為什麼會這樣?如果發生了怎麼辦?或者乾脆不打疫苗好了?先說結論,還是應該打疫苗。疫苗注射後的肩膀疼痛確實可能發生,但它多半會自我消退或是可治療,相較之下,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後果更為嚴重。
疫苗注射的都市傳說
近日網路有一則謠言:注射疫苗時手臂要下垂才能避免橈神經(radial nerve)受傷。
事實上,橈神經和針頭所注射的三角肌位置相距很遠,注射疫苗的針頭不可能扎到撓神經的深度和位置。超過1英吋(2.54公分)長的針頭也僅會讓滑囊炎或是肌腱炎的機會些微上升,因此不用擔心傷到橈神經。
另一方面,因為希望能善加利用殘劑,讓更多人打到疫苗,近期常使用的1cc空針,針頭通常更細、更短,也更不易引起肩膀疼痛。(推薦閱讀:長輩打疫苗陷兩難?預防接種後猝死 返家後密切監測4數值)
(圖片來源 / 陳渝仁醫師提供)
為什麼打完疫苗會肩膀痛?
疫苗注射造成的肩膀疼痛,原因分成兩大類:
局部反應:
注射部位的疼痛反應很常見,在輝瑞及莫德納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甚至發現高達8成以上的人有注射部位疼痛,部分接種者還會有周圍組織的紅、腫、癢、灼熱感,或者局部組織變硬像是腫塊一般。
有些人打完1小時或數日內就有上述反應,也有人打完5~10天才出現上述反應。原則上,局部反應多是暫時的,不必過於驚恐,可視為身體的免疫反應,也就是疫苗有發揮它的效果,啟動身體的免疫反應,讓身體認識新冠肺炎病毒。
今年4月發表在權威醫學刊物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(NEJM)》的研究發現,注射莫德納疫苗的局部反應多數在3週內會自行消退,若注射第1劑有局部反應,只要沒有過敏反應,依然建議接種第2劑疫苗。若評估考量注射第2劑疫苗時仍有局部反應,可考慮延後施打第2劑疫苗。
要提醒的是,局部紅腫熱的不適感可用冰敷緩解,一天3次,一次勿超過20分鐘;此外,不建議局部按摩,否則可能加劇症狀。(推薦閱讀:兩劑之間隔很久怎麼辦?混打可行?只打1劑有保護力嗎?新冠疫苗5大疑問完整釋疑)
疫苗注射造成的肩部傷害(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,SIRVA):
疫苗注射的目標是肩膀的三角肌,然而在極少數情形下,可能因為針頭過長或接種者的肩部滑囊肌腱等構造比較表淺,造成注射疫苗時刺激到上述組織、造成發炎。
疫苗注射造成的肩部傷害不是一個新觀念,可能發生在各種類型的疫苗注射,常見於注射流感疫苗的病人,但一般認為只是因為流感疫苗注射的人數較多,跟疫苗種類其實無關。通常在疫苗注射後48小時內會有肩膀疼痛、活動角度下降的症狀。所以如果你打完疫苗有上述症狀,即使吃了止痛消炎藥,症狀也沒改善的話,可到復健科門診檢查。
復健科醫師會評估是否有肩部滑囊、肌腱、韌帶、關節等組織受傷,並視情況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肩膀的上述結構,若有組織損傷,可能建議以下治療:
- 休息:放鬆被針刺激到的肌肉、肌腱或韌帶,自我修復
- 物理儀器治療:止痛並加速局部循環,促進修復
- 口服消炎止痛藥物
- 肩部伸展運動,增加關節活動度
- 局部類固醇注射,直接消炎
(圖片來源 / 陳渝仁醫師提供)
結語
疫苗注射後的肩膀疼痛並不少見,也非新冠疫苗所獨有。不管是注射後的接種部位局部反應或是疫苗注射造成的肩部傷害,都會自行緩解或透過適當治療後得到改善。所以請不要太過擔心注射後肩膀疼痛,放心地挽起袖子接受新冠疫苗注射,為自己及身邊所有人的健康盡一份心力;即使真的發生疫苗注射造成的肩部傷害,復健科醫師總是可以即時提供必要的協助。(推薦閱讀:AZ、莫德納、輝瑞副作用誰最少?一張表看懂各年齡層疫苗副作用)
參考資料:
1. Blumenthal, K. G., Freeman, E. E., Saff, R. R., Robinson, L. B., Wolfson, A. R., Foreman, R. K., Hashimoto, D., Banerji, A., Li, L., Anvari, S., & Shenoy, E. S. (2021). 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 to mRNA-1273 Vaccine against SARS-CoV-2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384(13), 1273–1277.
2. Bancsi, A., Houle, S. K. D., & Grindrod, K. A. (2018). Getting it in the right spot: 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 (SIRVA) and other injection site events. Canadian Pharmacists Journal / Revue Des Pharmaciens Du Canada, 151(5), 295–299.
3. Atanasoff, S., Ryan, T., Lightfoot, R., & Johann-Liang, R. (2010). 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 (SIRVA). Vaccine, 28(51), 8049–8052.
(本文作者為康禾復健科診所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渝仁;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祕書長、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)
<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>
責任編輯:劉妤葶
治療運動傷害的不二法門:夢想處理法 治療運動傷害的不二法門:夢想處理法
(優活健康網新聞部/綜合報導)面對病人的肌肉骨骼相關主訴,臨床醫師們該考慮些什麼?《英國運動醫學期刊》今年發表了「『夢想』處理法」,協助整理「處理運動傷害的醫師可能會如何思考眼前病人的問題」。這樣的流程:診斷(Diagnosis)、風險因子及復健(Risk Factors & Rehab)、衛教(Education)、止痛及附加治療(Analgesia & Accessories)、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(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Fitness)的英文字首剛好形成了「夢想處理法」(DREAM approach)。
診斷:客觀調查,詳細詢問病史與留意「紅旗」徵象
詳細詢問疾病與疼痛是怎麼發生的,往往可以給醫師不少線索,也幫醫師及病人避開風險。例如下背痛的病人是否有發生創傷、是否有腫瘤病史、是否有特殊的藥物使用,就是醫病雙方可以互相提醒一起警覺的例子。
許多時候病人會覺得醫師安排越多檢查,代表醫師越「好」。醫師處理的是眼前的病人,診斷和治療的價值在於讓病人的功能更好。多做影像檢查常常會有意外、並不屬於這次真正疼痛因素的發現,例如發現了沒有產生明顯症狀的膝關退化或是半月板撕裂,此時如果又沒有很適當的「說明」(例如把退化性關節炎解釋為「骨頭磨骨頭」),有時候反而會忽略掉最主要的問題,還因為病人被影像結果嚇到不敢運動、不斷自我暗示問題來自影像上的發現而陷入恐懼焦慮。大部分的疾病,其實都有可以運動的方式、甚至重返競賽的時間點,需要醫病雙方一起討論。
風險因子及復健
預防勝於治療,醫病雙方如果能夠一起找出可能影響目前疾病發生的因素,就比較有機會避免病情反覆發生。例如是否存在任何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(年齡、受傷史等?)是否有任何運動習慣改變(例如在肩痛的情況下搬重物、場地與體能訓練計劃的變化等?)危險因子也可能包含飲食及心理因素、訓練的技術或設備問題方面。在找出風險因子之後,要以病人為中心,擬定從急性期處理到逐漸承重訓練、重返賽場訓練的計畫。這時候往往需要從醫師、治療師、教練等不同專業一起介入。
衛教、止痛及附加治療、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
有時候受傷和生病其實是幫助恢復到更好的健康狀態的機會,是身體在提醒我們要改善生活方式(例如飲食、吸菸、飲酒和睡眠)、改善肌力與優化運動技術──不妨將這個想法做為復健時的主要心理動力。如果能夠一開始就了解整個受傷到重返生活功能和賽場的可能過程,傷者也會比較能快樂地進行復健:例如急性期醫師會協助用合理的方式控制疼痛並恢復關節活動,在各種治療的風險效益中拿捏平衡、中期要進行肌力訓練和平衡感重建、後期會開始進行敏捷協調方面的練習。在復健的過程中,也要意識到復健不過就是一種「在受傷時的訓練方式」。絕大多數的狀態都可以繼續維持身體活動、並且做到很多事情。
D:Diagnosis(診斷)
- 是否有危險信號?
- 臨床檢查是否能影響治療決策?
- 該如何解釋病人身上的意外發現?
- 治療病人,而非檢查報告。
R:Risk Factors & Rehab(風險因子及復健)
- 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找出造成此傷害的危險因子,並減低再次發生的可能性?
- 擬定一個長期的復健計畫,其中包含明確的漸進式訓練準則,採用跨團隊模式,利用各種專業來幫助患者康復。
E:Education(衛教)
- 以實用且易於理解的方式提供病人訊息。
- 在解說後,可請病人覆誦他們所理解的內容。
- 考量並承認患者的想法、恐懼、期待及目標,可適時地提供慰藉。
A:Analgesia & Accessories(止痛及附加治療)
- 確保您在開立處方時遵守禁藥法規,並避免濫用非類固醇消炎藥、鴉片類止痛藥物。
- 在特定原因下才使用附加治療,如注射療法、營養補給品、震波,並清楚解釋它們的角色。在尚未掌握基礎問題前,不要本末倒置,逐漸承重的訓練才是治療的核心。
M: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Fitness(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)
- 以強調患者仍可做的事情的方式重新定義傷害。
- 強調維持身體活動水平的重要性並最佳化生活模式相關因子(如飲食、菸酒及睡眠)。
- 針對運動員,可強調此次傷害是幫助他改善其他領域的一個好機會(如戰術方面)。
(文章授權提供/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、林口長庚復健科醫師葉書偉)
多做一件事 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疼痛和換關節風險
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,肥胖者罹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。不過有研究發現,退化性關節炎不只是因為關節過度耗損而引起的,還有其他因素。
退化性關節炎會使得關節僵硬、生活行動受限,且關節腫痛,讓病人更不敢動。不過研究發現,透過運動和飲食控制,可以降低關節疼痛和日後置換關節的機會,且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可能另有原因!
減去少少的體重 就能降低疼痛和換關節的機會
退化性關節炎是不少中、老年人會碰到的問題,不過隨著飲食和靜態生活習慣,肥胖人口增加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。一份刊登在《國際肥胖期刊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)》的研究,追蹤了4,081個肥胖、有退化性膝關節的病人和4,046個有退化性髖關節的病人8年的時間發現,只要每減去1%的體重,就能降低2%換關節的風險,且對同時有髖關節疼痛的人而言,可以降低3%髖關節疼痛的機率。
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祕書長、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指出,改善幅度不大的原因在於,退化性關節炎是多病因,加上這8年間生活習慣、意外或慢性病等等可能因素,讓受試者還是走到了換關節的路,但整體而言,有減重就有幫助。
退化性關節炎因素不只是體重和使用過度 還包括發炎
以往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使用過度、軟骨耗損,或是因為體重造成關節負擔增加,然而更新的觀念是「發炎」。林杏青指出,過去許多常見的討論都僅聚焦於力學上,彷彿人體就是機器的承軸關節和墊片,愈用愈摩擦,使用到一定次數就壞了,但事實卻非如此。
「已經有研究發現,肥胖的人身上的脂肪細胞釋放發炎反應物質,造成關節軟骨、骨質損壞速度變快及週邊組織發炎,」林杏青指出,退化性關節炎不只發生在承重的下肢關節如膝蓋、髖關節或踝關節,不載重手指、頸部都會,且過重肥胖的人手指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一般人高,由此可以證明,退化性關節炎不只跟磨損、肥胖有關,和肥胖造成的慢性發炎也有關係。
鍛鍊肌力是最佳的復原方式 可以嘗試這5種運動
由於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錯誤觀念,造成更多人不敢運動、甚至不敢進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活動,但已有充足的研究證實,適度運動的族群退化性關節炎最少,職業運動員較多,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退化性關節炎竟比職業運動員更高。
運動能改善組織液循環、加強關節週邊的肌肉強度,肌肉夠強壯能分擔關節的壓力,也讓膝關節能夠在比較好的軌道上移動,減少摩擦,「增加大腿肌力能有效改善、預防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,」林杏青舉例,深蹲、分腿蹲、橋式運動或騎單車,都是很好的運動。
即使疼痛,也可以在泳池中行走,或找到不會造成疼痛更嚴重的運動,「甚至服藥、較不疼痛後,可以嘗試強度更高的運動。總之,不要都不動,不動反而關節愈僵硬、愈難從事一般活動。」
不過林杏青也提醒,沒有運動經驗的退化性關節炎病人,亂運動反而會加重病況,最好諮詢教練、物理治療師或醫師。
各種關節炎症狀類似 出現以下4種症狀要趕緊就醫
關節炎除了肥胖、過度磨損,還包括運動傷害或外力撞擊等,林杏青指出,無論是運動導致的關節問題、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,這些關節炎初期的症狀都類似,例如關節紅腫、關節僵硬、活動度受限等,「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會對稱出現,也就是左邊膝蓋有,右邊膝蓋也會有,但退化性關節炎有時也會。」
因此出現以下4種狀況,就要趕緊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,最後導致關節變形、不良於行甚至需要開刀換關節:
- 早晨起床關節僵硬、無法自由活動
- 久站或走久關節會痠麻脹痛
- 關節卡住、活動度受限或出現聲響
- 膝蓋無法打直
責任編輯:高儷綾